無意識的力量:日本NO.1高效心智訓練,從潛意識、動機到行動,仿效一流菁英的14種致勝思維,實踐目標最有效的實用心理學

如何消除目標未達到預期的沮喪感?三個思考技巧重新看待你重視的事

我們為了生活的目標和熱愛的事物做了很多努力,三個月、半年、一年,但似乎沒有很大結果,該不該放棄?

我們很沮喪,想找人傾訴,但不一定有人能理解你在做什麼,如何重新看待自己重視的事情?

有關目標的重要性,之前分享過一個很有意義的故事。

猶太屠殺倖存者,心理學家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E. Frankl)研究,是什麼原因讓那些人們可以在集中營有勇氣生存下來?

還原當時的倖存者是怎麼想的:

「世上的人因為戰爭而疲憊不堪,我要以鋼琴師的身分走遍全世界,以琴聲撫慰全世界的人們。所以我不能一直待在這樣的地方。」

「戰爭結束後,我要重新在繁華的街上開一家麵包店,剛出爐的麵包香氣飄溢在整條街,讓街上的人都覺得很開心,所以我不應該一直待在這樣的地方。」

我們怎麼想的,似乎很重要。

日本心智教練梯谷幸司在他的書《無意識的力量》,解釋了比潛意識還要「更小」的「後設無意識」如何影響我們的現實生活。

現在,把「後設無意識」想成是一種「容器」和「形狀」,如同一杯水倒進了米奇老鼠的杯子,就變成米奇老鼠的形狀。作者認為,多數人很難改變現實生活,但改變現實的「容器」,也就是改變對外在事物的看法,就容易多了。

以下分享書中三個思考的「過濾器」,我們可以重新審視在追求目標的路上,如何消除沮喪的感覺。

1.生存欲求VS.目的欲求

  • 生存欲求:追求能存活下來、安心於安全,避免死亡等,為了求生
  • 目的欲求:實現生存目的,活得像自己,為了自我實現

像上面說的,能在集中營生存下來的人,必定有著比單單想要生存的更高的目的,為了一個更美好、更有意義的將來,才能將痛苦昇華為活下去的力量。

2.他人基準VS.自我基準

  • 他人基準:判斷自己的行動是否順利時,需要他人的讚賞或認同
  • 自我基準:判斷自己的行動是否順利時,不需要他人的讚賞或認同,而是以自我的內在確信,或以自己的數據去判斷

我們可以思考,自己快樂的決定權是掌握在自己手上還是他人手上?

如果顧客不認同,你就不是出色的人了嗎?

如果別人批評你,你就沒有價值了嗎?

如果凡事建立在他人的基準上,就無法持之以恆。點此閱讀為什麼他人的獎勵是「陰謀」

我們需要虛心受教,但也要釐清別人給的外在評價和負面訊息不等於你。

3.悲觀基準VS.樂觀基準

你理解事物的方式是樂觀的還是悲觀的?

悲觀的人,發生問題時,習慣解讀為「發生討厭的事了」,接著開始往最糟糕的發展劇本思考。

樂觀的人,發生問題時,習慣解讀為「機會來了」、「發生有趣的事」,並往最好的振奮人心的發展劇本思考。

悲觀一點,事情發生在預期之內當然比較好受,我也常常這樣。但我現在正在學習從悲觀的轉向樂觀的思考。點此加入我們學習更多有關思考的技巧

無意識的力量:日本NO.1高效心智訓練,從潛意識、動機到行動,仿效一流菁英的14種致勝思維,實踐目標最有效的實用心理學

最後,為你的米奇老鼠杯子加一點自信吧!

我們常常覺得,一定要很完美、很厲害才配得上有自信,不然不厲害又很自信就是臭美或是自大。但作者說的很有意思,自信的關鍵是「自覺有能感」與「自主決定感」。

自覺有能感是付諸行動,達成目標,因為產生「我做得到」的自信。而面對難題,依照內在的基準,懂得自主思考去解決問題,就是「自主決定感」。因此,「是因為我想做,我才做的」,而不是因為別人的期望才做。

所以說,《無意識的力量》這本書所說的後設無意識,就是改變思考的前提,對事物產生不同的解讀,自然產生了不同的結果。

今天就寫到這裡啦,希望面對卡關的你,把你的想法轉為「機會來了」、「這很有意思」!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用,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有任何建議和想法,可以留言或寫信給我!


歡迎你參加我們的7月小活動:

猜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