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滑手機覺得很空虛三個改善科技成癮的解方

每天滑手機仍然覺得很空虛?三個改善科技成癮的方法

幾個月前在一本書讀到一個小節,提醒我要記得打給媽媽。

她忙於青春的人生,不夠常打電話給母親。在她寫的詩<石頭滾滾>(Rolling  Stone),她讓我們聽見一通打回家的電話。

喂,媽,

我說,喂,媽,

我在走去上課。

我在走去上課。

我贏得了獎。

我得了工作

我得走了

我忘了向妳問候……

(中略)

我該更常打給媽。

我明天會打給她。

我明天找時間打。

這首詩出自一個年輕但不幸喪命於車禍的女孩–瑪麗娜(Marina Keegan)的作品《孤獨的反義詞》。她好像說中了我們那永遠在等著找時間的矛盾心理,有多少次你下次再打?

記得好幾年前因為來台灣唸書而開始用Line,某天非常驚訝我媽竟然會用line傳訊息給我們。老媽不會漢語拼音怎麼能打字?後來才回神,手機有「手寫」功能,不能手寫也能用語音訊息,自己不會用不代表別人不需要呀!

當下感動的成份很多很多。科技確實解放了我們。

我喜歡這本書《你怎麼過今天,就怎麼過今生》對於科技、文化甚至是倫理的討論,尤其是作者詹姆斯・沃曼 (James Wallman)探討「矽谷巫師」如何把手機做得太好,讓成千上萬人都鉤住了。

然而,如果說科技產品挾持我們的生活有點太over,但科技先知麥克盧漢早年就提出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眼睛是書本的延伸。那現在應該可以說手機是眼睛和手的延伸,仿佛人類已經變得人機合體,思考也開始碎片化,閱讀長文和組織思緒都有點吃力。(閱讀當我們用搜索代替思考 「她」卻不斷學習成長

科技和網路打破了教室的藩籬,學習不在限於學生坐在教室等待老師傳教授課解惑,我們樂見看到獲取知識的成本變低,但篩選資訊的成本變高了。當資訊大量淹沒我們的生活,你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接收?不敢斷言我們單方面被餵食信息,因為我們仍是有主動權和選擇權的。但是,現在各種網絡服務開始讓人覺得綁手綁腳。例如,最近才跟朋友談到,如果Youtube不付費觀看,真的都要等兩個廣告!這應該是所謂的,If You’re Not Paying For It, You Become The Product。如果你不付錢,你就變成商品。因此,如果能付費就能省時間,沒有付費,就只能被廣告打斷分心,使用者體驗也不太好。

所以,科技真的解放人類嗎?太氾濫的訊息、休閒娛樂被手機取代、太多的折扣碼等著我們,生怕錯過了哪些事。現在,只是想要offline真的有點難,我們都要刻意做點什麼才能抵抗,否則只會被手機捆綁。

作者提出了幾個問題,不妨來思考你對手機上癮了嗎?

  • 你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查看手機嗎?
  • 你身邊的人會抱怨你花太多時間上網嗎?
  • 你多常在網路上待得比預期的久?
  • 你在開始做某件事之前會查看手機嗎?
  • 你在無法上網的地方會不會焦慮?擔心錯過什麼東西?

當你滑了半天手機仍是覺得很空虛,或是有點科技成癮,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可以改善的解方:

1.樹木很好

相較於在室內跑步機運動,跟大自然連線更有益身心。例如日本九州屋久島的「森林浴」研究發現,到森林走走可以提升心情,降低壓力的皮質醇濃度和血壓,人也不會感到那麼累。

2.體驗商數

作者在這本書中特別提出了「體驗商數」這個詞,他認為,更多的物質並不能定義一個人的成功,反而會帶來心理壓力和損耗地球環境,而體驗可以帶來快樂、韌性和成功。這也可以看出,為什麼很多人甘願花錢參加踩泥濘的戶外障礙遊戲,因為強烈的體驗能帶來更深刻的感受。

3.找人一起

良好的人際關係無論是家人、朋友、社區,可以帶來健康和長壽的人生,團體活動可以促進人跟人之間的連結,無論是與別人分享故事、或是利他的行為,能讓人增加歸屬感。如果可以,今天就打給朋友吧!

科技讓我們變忙還是變悠閒?

比起工業革命,科技短短幾年就可以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雖不曾參與工業革命的歷史,但新冠肺炎的歷史性全球災難讓我們親眼目睹到,許多科技運用可以降低死亡率,為人類帶來福祉。線上教育也在這次疫情的推波助瀾下爆發,我在FB上看到不少老師的心聲,線上教學比教室教學更費心,父母也很難自己教小孩唸書。希望這一切都是過渡期,疫情趕快結束,讓我們可以再次享受悠閒的假期吧!

點此閱讀三個方法 練習清除腦中的雜亂思緒碎片化學習到底有沒有效?掌握專注力的一個重要關鍵

今天就寫到這裡啦,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用,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有任何建議和想法,可以留言或寫信交換想法!^^

資料來源:《你怎麼過今天,就怎麼過今生》,作者:詹姆斯・沃曼 ,先覺出版

猜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