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要狂喝珍奶?世界正經歷一場大型的棉花糖實驗

一個5歲兒童,因為忍住不吃棉花糖,30年以後會發生什麼事?

薪水更高?

成就更高?

你應該多少聽過經典的「棉花糖實驗」,一個有關人類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由社會認知代表人物–奧地利心理學家 Walter Mischel在1970年代所開創。

一個學齡前兒童被告知玩一個遊戲,如果耐心等待大人回來可以得到大的禮物(10個棉花糖),如果等不及可以搖鈴鐺要大人回來,但只能得到小的禮物(1個棉花糖)。這個實驗操弄的地方是兒童能不能看到禮物(獎勵),也就是棉花糖有沒有被布蓋著。

所以你覺得小朋友究竟可以忍耐多久呢? 合理來說,看不到棉花糖的一定可以忍耐比較久,那看得到棉花糖的小朋友,等待大人的時候在想什麼呢?這個就是實驗的關鍵,考驗小朋友如何轉移注意力,例如把棉花糖想成假的事物(例如雲朵)、自己哼哼唱唱分散注意力…

這是一個至少長達十年的研究,實驗顯示學齡前延遲滿足的程度和青春期的SAT成績有相當程度關聯。這裡不多說實驗的爭議,Miscel的結論是:

「……能成功延宕滿足的小朋友,長大後會變成一般認為專注、能專心致力於某件事、能適切表達想法、有判斷力、 能力、技巧及計畫、能預想後果、能成熟處理壓力的青少年…..」(資料來源: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雙葉書廊)

簡單來說,能忍的小朋友,往後能力會比較好。

我們如何控制衝動,放棄眼前具吸引力的事物來獲取未來更美好事物的行為,就稱為「延遲滿足」或「延宕滿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所以,你是否願意等待而獲取比較好的成果?不只是兒童,大人也有許多棉花糖誘惑–酒精、藥物、過度飲食、金錢、追劇…

「棉花糖實驗」研究人類延遲滿足的自控能力。
你的棉花糖是什麼?

報復性消費:一場大型的棉花糖實驗

最近上班注意到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新聞,疫情放緩,大陸出現報復性消費的現象:

  • 上海人買珍珠奶茶–中杯要升級為大杯,且還要加多多珍珠,甜度從3分甜變5分甜
  • 山東烤肉店–顧客要求把整本菜單全點一遍,50多道菜人民幣1,200多元(台幣5,121,馬幣731)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各地鎖國閉關,大家只能悶在家。疫情以後,相信壓抑的大家一定會跑出來吃大餐呀,現在彷彿如大型的棉花糖實驗,我們能不能忍著先不吃糖?

根據美國時代雜誌的2013年的一期封面——千禧世代–MeMeMe時代的特質是什麼?包括:

  • 因晚婚形成長達十年的類大學生活-比較幼稚,喜歡playful experience
  • 數位原生
  • 追求零時差的極速反饋(instant gratification)

雖然是七年前的報導,卻也是現在不可逆的趨勢。對比延遲滿足,立刻反饋(instant gratification)到底好不好?很多父母為了要安撫小孩,免不了用ipad和手機讓孩子乖乖。而疫情當下,這下好了,小孩終於可以光明正大網路上課了,但小孩總是東摸西摸,直播上課打瞌睡,怎麼辦?重點是,老師又注意不到小孩。教育的考驗真的很大……

追求立刻反饋的行為,也是科技浪潮推波助瀾的結果。時代在三五年就迎來巨變,快遞、外賣都隨傳隨到,叫我們怎麼忍耐呢?

我也沒有答案,但我願意相信還有很多很多東西不是馬上可以看到結果,都需要累積。

說說看,你目前遇到的棉花糖是什麼?你又怎麼分散注意力?還是…你認同會吵的小孩有糖吃?

「棉花糖實驗」研究人類延遲滿足的自控能力。

(設計對白:人家才不喜歡棉花糖呢,哼哼。)

今天就寫到這裡啦,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用,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有任何建議和想法,可以留言或寫信交換想法!^^

參考資料:

1.陸餐廳旅宿 看見報復性消費

2.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雙葉書廊

延伸閱讀》

當疫情蔓延時 我決定簡單的生活(極簡生活10條減物法則)

不要插手孩子的議題 阿德勒心理學的啟示

小七店員到全聯先生的「歡迎光臨」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古典制約

猜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