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插手孩子的議題 阿德勒心理學的啟示

今早去面試路上,我如往常走到捷運站。一到月台就看見一位很年輕的媽媽在和女兒開心的聊天。這位媽媽的笑容真的非常好看,小女孩大約六歲。雖然過去有些面試的經驗,但是沒有面試是不讓人緊張的。我也只能嘗試調整自己的呼吸,站著空想。這對母女就跟我一樣扶著同一根柱子,小女孩不時望著我。

捷運車廂那對母女的對話

不是故意聽她們的對話,只是剛好這段對話給了我一些喘息的時間。


女孩:媽媽,那個車廂為什麼會那樣?

媽媽:因為就像你昨天玩的樂高啊,要接起來啊

女孩:哦~所以是不同的車廂

媽媽:對啊

女孩:小心月台


剛好捷運門打開,Mind the Gap… …

媽媽:不可以站在白線前面… ….如果我被擠下車,你知道要怎樣嗎?你等到下一站然後下車,去找工作人員,穿著背心的

女孩:是橘色背心的嗎?

媽媽:是……有時候是警衛有時候是工作人員

女孩還望著捷運告示板

女孩:那個愛心是給老人、拿著拐杖的人、懷孕的人坐的


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這幾年阿德勒(Alfred Adler)的勇氣心理學一直很夯,某些大型書店的排行榜也少不了他的書。很多人知道阿德勒應該是從被討厭的勇氣開始的,去年馬英九來世新也用了這個命題。阿德勒認為他的心理學是適合所有人的心理學,他不說高深的學問,所以某些程度上他不受其他派別的歡迎。

其實,阿德勒在世的時候很少出自己的著作,早年的時候他寫過《自卑與超越》,後來我們看到的作品幾乎都是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發表的。最近有一本《阿德勒心理學講義》是阿德勒本人寫的(圖書館的被借走了… …)。如果你看阿德勒的書,裡面提到親子關係和教養,千萬別跳過去好嗎?雖然我們還未為人父母,不過透過那些文章你可以想想自己是怎麼樣被帶大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議題

自從心理學老師大力推薦阿德勒,我就非常著迷阿德勒的心理學。

書中提到每個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議題。父母有父母的議題,孩子有孩子的議題,父母千萬不要插手孩子的議題。

一開始我覺得著很費解,單單翻譯成議題已經讓人卻步了,什麼又是父母不要插手孩子的議題?裡面有一些例子,如果孩子不做功課,你很生氣責罵他,你就插手了孩子的議題。何不讓孩子帶著白卷,讓他自己去承受忘記寫作業的後果(當然不希望老師罵他打他)。這樣孩子才會有勇氣面對自己的行為,解決自己的議題。

其實父母真的會很不放心讓孩子搭公共交通工具,可是這位媽媽就先跟孩子約定好,萬一人太多,我被擠出去了,你還沒下去,你記得在下一站下車去找工作人員求助。我當下就對這位年輕媽媽心生佩服,她讓孩子面對自己的議題。

我們和鄰居的故事

我想起小時候在舊家,放學回家如果沒有人在家,媽媽會叫我們去找隔壁鄰居(我懷疑我媽到底有沒有跟鄰居事先交代)。我和弟妹因此常常佔了鄰居的便宜,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放學時間,鄰居肯定會問你要不要吃東西?要不要喝維他精?通常我們都是拒絕的,因為我們說媽媽等下就回來了。後來,我們跟鄰居混熟,他們偶爾中彩票還請我們吃雪糕。

印象最深刻的是住在我家後方的婆婆,我們給她的外號叫「白頭阿嫂」。由於我跟她的孫女同年齡,每次去她家做客(其實是去搬她櫃子的玩具),她都會說,「你們很乖,我的孫女玩了都不會收拾」。白頭阿嫂超疼我弟弟,我弟弟生日她會煮水煮蛋給他。不過,我真的很不喜歡她送的魔鬼糖,我跟媽媽一樣不喜歡吃糖,我討厭所有含色素的食物。最好笑的是,我弟弟很頑皮,有一次我爸爸用鐵鍊把我弟弟的腳鎖在椅腳,我弟弟就這樣隔空呼救白頭阿嫂來救他。白頭阿嫂說,「Uncle,你不可以這樣哦。添勇,你是不是很壞?」(我弟弟小時候超壞)

後來我們搬去新家,就再也沒有看到白頭阿嫂了。每次跟媽媽提到要去看她,可是最後都沒去,我偶爾也會想起她。

在新家的時候,又過了一個時代。

電腦、手機開始普及,但是使用手機在學校不普及。如往常一樣,如果家人不在,我就去鄰居家。這位aunty(阿姨)常常送我們菜豆,有些人叫長豆,所以我們叫她「菜豆Aunty」。這位菜豆阿姨常常怪她的女兒,不會叫姐姐(指的是我哦)。想起來那時候真的很雞婆,有時候我還很白目問人家拜什麼,誇一下那些不懂名字的小盆栽很漂亮… …

一直去鄰居家是沒有辦法的,後來我們家有個不為人知的秘密,就是要把鑰匙放在XX底下,還不時要更換地方。不久後,我們就開始打備用鑰匙啦!因為我們已經長大了,自己在家不會怎樣,只是要小心安全,有人敲門不要理他們。

媽媽長期幫別人顧小孩,小孩跟我們一樣叫媽媽。有幾次我帶小孩去鄰居家,或者和鄰居在門口巧遇。某某天,鄰居來敲門了。小男孩大喊,「媽媽,菜豆Aunty拿菜來!」

真的不是我們教他這麼叫的… …

今天就先分享到這裡,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用,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也可以留言或者寫信告訴我你的想法哦!

猜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