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策略 提升閱讀效率和思維方式

三個策略 提升閱讀效率和思維方式

許多愛書人有這樣的討論,閱讀究竟要從頭到尾一字不漏看完還是真的可以「跳著看」?

先說說最近我在天下獨立評論讀到一篇文章,濫竽充數的大學,自我膨脹的學生:21世紀的「高教失格」,文中討論(諷刺)了一些高等教育的無奈,像是「使用者付費」–付錢的人只為了一紙文憑、只要有出席每個學生都可以拿A、學生和老師變平輩來給老師「打分」……

其中有一個數據:

2011年,芝加哥大學的一項研究就顯示「如今想在大學裡拿到令人滿意的成績,真的不需要多麼努力」:45%的學生表示在剛結束的學期裡,他們連一堂整學期需要寫超過20頁報告的課程都沒有;32%的學生連一堂每週得閱讀超過40頁資料的課程都沒有。不令人意外地,不少大學生都把時間拿去課外活動了。

2011年的研究距離至今也算久遠,也反映出大學生閱讀量下降的現象。樂觀的人認為,人們因為臉書而閱讀更多,因為閱讀不只是書本的形式。我們確實每天接收的訊息量比以前人多好多,但也更短小單薄,或藉著圖像和影音取而代之,例如youtube說書影片、ig懶人包、刷抖音等等。

如果要討論不閱讀的「速食文化」,可以說的還有很多。不過忙碌的現代人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能夠獲得閱讀的好處和思維上的啟發呢?

前陣子在搜索代替思考這篇文章提到,現代人碰到任何問題,馬上就google找答案。有人回應,用google找答案不代表不會深度思考,而是有了更快的找答案方式,也多了其他人的參考資料。看起來,這個最快找答案的方式不可逆了。

如果想要超越答案,就要學習如何思考。在《精準思考》這本書中,作者成甲認為,學習的初階段往往只關注「具體答案」,而學習更高級的階段關注的卻是:形成答案的思路–思考答案的過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精準思考》這本書提到,透過閱讀是CP值最高的學習方式,也可以累積思維模型。作者成甲提出了三種閱讀的方法可以從點、面、體來學習思維模型。

1)查字典法+不讀書法

你會讀字典嗎?我相信大多數人不會,但字典還是很實用對不對?因為字典對我們來說就是工具,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讀的。因此,我們也可以把書當成工具,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往書本去找答案,了解作者對同一個問題的思維模型。不過找到答案以後,可能也記不牢,因此作者成甲提到,他用「不讀書法」,在看到對自己有啟發的思維模型,就停止閱讀,然後可以問自己這些問題:

  • 為什麼這個點對我有啟發?它在解決什麼問題?
  • 生活中有類似的問題嗎?是否能應用在生活中?
  • 這個啟發點有沒有帶來其他類似的知識?

這個方法的好處就是在沒有時間閱讀的情況下又能練習思考,但局限的地方在於這個方法適合一個問題對應一個思維模型,如果更複雜的問題可能就不適用了,那麼就需要第二個方法,「關鍵字法」。

2)關鍵字法

如果無法做到逐字閱讀一本書,又要掌握作者的思想,那我們可以使用關鍵字閱讀法,有三個步驟:

  1. 確定全書核心問題
  2. 尋找相關的關鍵詞
  3. 釐清關鍵詞和問題的關係:他們要解決什麼問題?

這個方法我認為很適合一些比較艱澀難懂的書,例如在看氣候變遷相關的書,若作者是建立在大量研究後的成果寫的,從頭開始閱讀難免會碰到大量的分析數據、專有名詞等等,讓人很難讀下去。那麼我們可以先看看封面、封底和目錄的內容,大概掌握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詞,這樣書本應該會變薄了吧!

這也很像我們在看英文文章的時候,不要遇到每個生字都查字典,應該要先看文章大意,從上下文來推敲文章要表達什麼,相信就算看不懂那些生字,也能大概掌握內容。

3)知人論世與思想地圖法

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可以看到作者寫了什麼,但有價值的地方是作者沒說出來的地方。如果我們可以了解作者寫下文字的時代背景、環境、心態等等,可以幫助我們更完整掌握作者的思想,而避免片面的理解。(點此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談談閱讀的四個階段

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巴菲特有一個時間管理方式是只關注重要的目標,其中巴菲特不參與業界活動和會議。但是深入了解後,其實巴菲特早年也參加很多業界活動,但是以巴菲特後來的地位和影響力,他當然能夠拒絕不重要的社交而聚焦在更重要的事。所以如果沒有了解作者發言的背景,很容易會忽略更重要的訊息。

我們在看一些有歷史背景的小說、電影、藝術作品,往往會很難理解而放棄閱讀。利用「知人論世」的方式就是我們要了解一件事,也要了解這個人和他所處的時代。作者寫到,華為創辦人任正非不明白為什麼米開朗基羅的雕像和文藝復興有關呢?後來他請教別人,原來是因為當時的西方中世紀,一切作品是圍繞在神進行的創作背景之下。人的本質是赤裸的,但宗教讓人穿上厚厚的衣服,因此米開朗基羅開始創作大量精美的人體雕塑,就是要恢復人在社會中的自然面目,因此這也是文藝復興以人為本的意義。

以上三個方法是我們在有限時間內加速閱讀的方式,但你是不是覺得沒有比較輕鬆啊!我想作者的用意就是,閱讀不在於速度,而是帶著問題閱讀,並且訓練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認為第一和第二個方法蠻接近我平常在做的,第三個方法最有挑戰性,但是可以訓練全局視角。作者建議可以閱讀科普書籍或不同思想的發展史著作來快速掌握相關的知識。透過這三種方法,我想不管是「跳著看」還是速讀,應該都會有所收穫吧!

點此閱讀碎片化學習到底有沒有效?掌握專注力的一個重要關鍵

今天就寫到這裡啦,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用,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有任何建議和想法,可以留言或寫信交換想法!^^

資料來源:《精準思考:跨領域才是關鍵!洞悉問題本質,找到最佳答案》, 作者:成甲,先覺出版。

猜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