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一般Kopitiam(咖啡店)常見的Kopi C和Teh C。

嚐過馬來西亞華人小吃嗎? 《啊,這味道》帶你領會豬腸粉、肉骨茶必吃的魅力

是什麼食物,意外促成馬來西亞、印尼和新加坡人民團結一致?

2018年,一名英國籍主廚裁判因為一句“Rendang has to be crispy”–「仁當不夠酥脆」而遭到大馬和印尼網友撻伐。仁當是一種東南亞雞肉/牛肉辛辣料理,以椰漿和各種香料長時間燉煮,讓肉類變得軟爛入味。所以,批評「仁當不夠酥脆」就像要求滷肉飯要酥脆一樣。(大馬人:你說的那個是KFC吧~)

如果你周遭有大馬朋友,幾乎所有大馬人都以大馬食物為傲。想要認識大馬食物,就不得不推薦台灣飲食作家陳靜宜寫的全台第一本馬來西亞華人飲食書《啊,這味道》。兩年前大選那天有機會採訪到作者,得知原來有台灣人那麼看重自己國家的食物,深深被作者寫書的誠意感動。

台灣飲食作家陳靜宜親自走訪馬來西亞,以親身經歷寫下大馬華人飲食書「啊,這味道」,2018年在台北舉辦新書發表會,現場帶來當地特色白咖啡和海南麵包。
台灣飲食作家陳靜宜親自走訪馬來西亞,以親身經歷寫下大馬華人飲食書「啊,這味道」,2018年在台北舉辦新書發表會,現場帶來當地特色白咖啡和海南麵包。

《啊,這味道:深入馬來西亞市井巷弄,嚐一口有情有味華人小吃》是一本什麼樣的飲食書?

這是一本有關馬來西亞華人小吃的飲食書,內容包括肉骨茶、豬腸粉、炒粿條、海南咖啡等傳統小吃。作者認為,寫飲食和寫美食不一樣。美食報導講求食物好不好吃,飲食報導會去研究食物底下盤根錯節的人文脈絡。

為什麼《啊,這味道》的封面是一匙黑醬油?

馬來西亞人喜歡用黑醬油料理來當成調味料或蘸醬。在馬來西亞吃炒麵、炒米粉、雲吞麵都是一盤「黑黑」的,跟台灣的不一樣。黑醬油在其他華人世界裡面幾乎很少被大量使用,把食物炒得這麼黑,多數台灣人覺得這麼黑可以吃嗎?可能會誤認為食物很鹹。事實上,馬來西亞食物雖然看起來「黑黑的」,但味道並不會死鹹,反而帶甜喲。

台灣飲食作家陳靜宜書寫全台第一本馬來西亞華人飲食書《啊,這味道》。
台灣飲食作家陳靜宜書寫全台第一本馬來西亞華人飲食書《啊,這味道》,她談及個人最喜歡蒸的海南麵包。

「人離不開食物、食物也離不開人。」作者希望可以透過圖片和文字讓讀者認識更多食物背後的故事。《啊,這味道》這本書圖文並茂,圖片也是作者親自攝影,以書本的印刷質感來說,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待這本書的誠意,我想就算不能吃,也能用看書一飽眼福了。

記得當時作者說,希望未來可以寫續集,但要怎麼讓馬來西亞人看台灣人寫大馬食物,其實是一個挑戰。她更希望有人挑戰她,比她寫得更好。當下聽完,佩服作者的勇氣和實力啊!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食物也多樣化,很多時候,食物的名字是很難被翻譯出來、很難解釋的。比如文章一開頭說的「仁當」你可以說是一個比較不那麼「水」的咖哩,但並不是所有人會認同「仁當」是一種咖哩。還有另一個大家熟悉又很難解釋的「叻沙」(Laksa),一種辣味湯麵,也因東西馬、南馬、北馬人口味不同而有咖哩味道的Curry Laksa、酸辣的Asam Laksa ……因此,要寫大馬食物很不容易!(延伸閱讀:異鄉人的台北咖哩食記 兩姐妹的城市慢步

大馬一般Kopitiam(咖啡店)常見的Kopi C和Teh C。
大馬一般Kopitiam(咖啡店)常見的Kopi C和Teh C。
大馬一般Kopitiam(咖啡店)常見的Kopi C、Teh C、牛油咖椰醬(Kaya)烤麵包。
大馬一般Kopitiam(咖啡店)常見的Kopi C、Teh C、牛油咖椰醬(Kaya)烤麵包。
大馬食物叻沙(Laksa)、Teh C、粗米粉。
大馬食物叻沙(Laksa)、Teh C、粗米粉。
大馬食物椰漿飯(Nasi Lemak)
大馬食物椰漿飯(Nasi Lemak)

現在在台灣也能吃到不少大馬料理,口味雖然不是那麼道地,或者要適合台灣民眾口味,都不夠辣,但這幾年看到的還算做得不錯。價位當然是比照異國食物,許多大馬學子想念家鄉味都要心痛一番。如果你對大馬食物有興趣,又有機會到大馬旅遊走走,不妨用這本《啊,這味道》按圖索驥,作者勸你不僅要吃,還要趕快吃! (看完整報導–華人小吃寶地 陳靜宜書寫大馬華人飲食

資料來源:

  • 《啊,這味道:深入馬來西亞市井巷弄,嚐一口有情有味華人小吃》, 陳靜宜著,聯經出版
  • 《上一堂很有事的印尼學:是隔壁的窮鄰居,還是東協的老大哥?》, 何景榮著,先覺出版
  • 維基百科:仁當

猜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