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什麼?無能維持關係的世代…

台灣近幾年為情而傷的命案不斷登上媒體版面,無論是近日台大宿舍的潑酸案、林奕含輕生、或是幾年前台大高材生砍女友事件,一個個年輕人在花樣年華結束生命,讓白髮人送黑髮人,令人痛心。

情感課題一直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不是家庭教育失敗,而是華人社會的保守風氣使得一般家庭避諱與孩子討論什麼是愛情、性事等課題。學校教育不教怎麼愛人?中國傳統的科舉制度還沒辦法扭轉,學生上課、補習、應付考試已經無暇「談情說愛」。甚至青少年早戀,周遭親友一定會請他們把重心放在課業,以至於許多人在成年時面對愛情的難題卻往找不到軍師。

這幾年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一直很夯,書店的排行榜也少不了他的書。其著作大幅提到親子關係和教養課題,即每個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議題,父母有父母的議題,孩子有孩子的議題,父母千萬不要插手孩子的議題。如果孩子不做功課,家長責罵孩子,家長就插手了孩子的議題,何不讓孩子帶著白卷,讓他去承受忘記寫作業的後果?這樣孩子才會有勇氣面對自己的行為,解決自己的議題。

雖然如此,柏林作家米夏埃爾.納斯特(Michael Nast)在2015年寫了一篇破百萬點擊率的文章—「無能維持關係的世代」,道出我們這個時代的情感致命傷。

納斯特寫道:

「我的世代是知道陷入愛河、卻不知道如何愛的世代。陷入愛河與愛,成為兩種不一樣的範疇,我們都能愛上誰,但我們不一定真的能夠愛著誰。」

拜網路的力量,我們比父母那一輩更容易且更快與他人建立連結,但這個連結是否穩固,一直是個無解的題。

許多流行歌唱著愛得死去活來才痛快,電影上演的浪漫劇碼也只是糖衣。學習在情感中不是佔有,而是共享。其次,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也是年輕人的重要課題。根據哈佛大學長達75年的「快樂」研究,美好人生建立於良好關係。主持這個「幸福感」研究的羅伯威丁格(Robert Waldinger)教授說明,「維持關係並不是件簡單的事,但是卻值得我們投入精神時間。」無論是親情、友情和愛情,與他人建立深遠的關係有助於豐富我們的生活,也讓我們在無助時有一個傾訴和依靠的對象。

成年人理應有能力處理情感問題,而不是衝動行事。但是,愛情往往不是理性的,分手後能不能好聚好散又是另一個檻。如何經營情感,又要坦然面對失去,確實需要練習,更要知道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千萬不要為了愛情忽視自己存在的價值,因為一個人的存在價值永遠是自己定義的。

(寫於2017年10月世新大學評論寫作課)

猜你也喜歡